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与时代对话——读汪廷怀先生书画有感



2016-01-29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0

汪小洋

艺术与时代的相关性,始终是评论者所关注的话题。先秦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自此,“知人论世”就成为我国艺术评论的重要理念。近代王国维将这个内容表达得更加形象而被广泛引用,他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当我看到汪廷怀先生画作并了解他的艺术经历后,自然而然想到了“知人论世”的理念。我认为,从汪廷怀先生的艺术经历中可以感受到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读他的作品,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与时代对话。

富于时代色彩的艺术经历

汪廷怀先生1960年师从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亚明先生,之后广泛求学于江苏当代名家,由此进入了中国书画学习和创作的艺术园地。1977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直至退休。在江苏省国画院期间,通过名家的指导和自己勤奋刻苦的学习,汪廷怀在书画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他参加了院里组织的各种社会捐画活动,并参加了到部队、院校、工厂和农村慰问的作画活动。其作品参加了各类展览,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一些被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中国画爱好者所收藏。

汪廷怀先生的艺术经历并不复杂,但却经历了当代江苏书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新金陵画派的形成和兴盛时期,一是江苏省国画院重新恢复而进入再次兴盛时期。这两个重要阶段都是围绕新金陵画派形成的。马鸿增先生认为新金陵画派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1953年至1959年的孕育期,1960年至1965年的崛起期,1966年至l979年的从低沉到复苏,1980年到2002年的拓展期。[1]这四个阶段,汪廷怀先生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其中,此已是难能可贵;同时,由于学艺起点高,他与当代书画的许多代表人物皆有师生情谊,其成长的点点滴滴可以折射出大师们的光辉,这更是十分幸运。从当代江苏书画发展的层面看,汪廷怀先生的艺术经历富于时代特色,有认真讨论的价值。

国画学习方面。1960年,汪廷怀入亚明先生门下学习中国画。亚明先生当时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在书画界已有盛名。江苏省国画院是继北京画院、上海画院之后成立的画院,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三大画院之一,1957年开始筹建,1960年正式成立,在当代中国画界影响巨大。由于亚明先生的社会影响,汪廷怀可以接触到当时国画院的诸位名家,而且先生们都很喜欢这位稚气而热情很高的小伙子,许多活动都带他参加。1962年,汪廷怀参加了西花园桐音馆的一次活动,他第一次现场看到了傅抱石大师作画。傅抱石先生走笔如飞,一气呵成完成了大幅山水,这让他感到了无比的震撼,领略到了大师的磅礴气势。让人意外的是,傅抱石先生作完画,让汪廷怀替他烘画,大师的平易近人态度至今让他难以忘怀。这一次,汪先生还第一次看到了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作草书,从此开始了他与林老的忘年之交。

书法学习方面。1961年,汪廷怀最初是师从石林先生学习书法。石林先生具有非常扎实的国学功底,待人亲切随和,在江苏书法界有着很好的人缘,这使得汪廷怀可以随先生到处走走,有机会接受许多具有全国影响的老师指教,受益良多。1964年,林散之先生已经开始批改汪廷怀的书法作业。有一次,林老针对作业提出了一些要求,专门强调要理解“让”的意义,并自己作出示范,这份作业至今仍然被汪廷怀保留。1970年,汪廷怀开始师从高二适先生学习书法和文史。二适先生知识渊博,琴棋书画皆是学者风范。他特别强调国学基础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要多多看书,除了介绍好书之外,还常常把自己的书借给他读。二适先生爱书如命,能够这样提携后进,忘年交的情谊可见一斑。

借助于几位先生的提携和江苏省国画院的平台,汪廷怀有了更多的机会请教江苏书画界的大师名家,这使他在提高艺术水准的同时也使自己很快融入了这一时期江苏书画的发展之中,从而成为见证这一时代的幸运儿。其中,他参加老师们的采风、作画活动,得到了极大帮助。比如,1972年,他随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吴俊发、徐天敏几位先生到南京炼油厂、江南水泥厂、中国水泥厂采风;1974年,随宋文治先生到炼油厂写生,创作出巨幅作品;1997年,他联系并陪同陈大羽、赖少奇两位先生到安徽泾县红星宣纸厂创作。随后,赴苏州东山、西山写生,拜访苏州费新我、张晋两位先生。之后,又协助画院相关老师们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五幅巨幅中国画。此外,外地书画家来南京时组织的许多活动他也积极参加。比如,l978年,他陪同北京尹瘦石、王文芳、王为政等先生到采石矶采风;是年,随同亚明先生接待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著名书画家黄苗子先生陪同,去夫子庙永和园品尝金陵小吃,不料在等餐时大师被其他游客发现,店内顿时人头攒动,品尝难以继续,大师们只好从后门离开。1979年,另一位艺术家赵丹先生来南京,先在亚明先生家作画,交流艺术,相聚甚欢,第二天汪廷怀陪他们去夫子庙永和园品尝小吃,结果因为围观者太多又没有吃上。大师们南京之行故事多,一时引为佳话。

向老师们学习的过程中,汪廷怀也与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75年,汪廷怀新婚时,亚明和高二适两位大师参加了婚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两位先生都有书画贺喜。亚明先生赠画两幅,高二适先生作诗一

首并手书赠送。诗云:“天地有开阖,阴阳为主张。人生偶其间,此乃化育常。我哀戎马际,夙拜舂赁相,贻尔关雎诗,兼以祝时康。此诗为新婚所作,有典故,有抒情,字里行间体现出二适先生的厚爱。1978年,宋文治先生陪同陆俨少先生到汪廷怀家,兴之所至,陆先生当场作梅石图,并且特意说明了一些花鸟画的运笔技法。汪廷怀长期跟随林散之先生,情谊很深,一些名人来南京拜访林老也是由他联系。曾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王西彦先生来南京后很想拜见林老,辗转数日无果,最后还是由他的一位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学生汪精洋教授找到汪廷怀而联系成功。回上海后,王西彦先生带着林老赠送的条幅到巴金先生家作比较,两位先生非常开心,王西彦先生还专门来信表示感谢。

表现时代色彩的书画作品

汪廷怀先生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他的中国画创作在人物画、山水画和书法三个领域都有涉及。

其一,人物画方面。

中国画的人物画在上世纪50年代后始终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为工农兵服务”这一主题最适合的创作体裁就是人物画,江苏在人物画创作方面也有很好的环境。中国画第一次获得世界金奖的作品是周昌谷的人物画《两只羔羊》。周昌谷是浙江美院(今改名中国美院)的青年教师,他与方增先、李震坚、顾岳生、宋忠等被称为浙派人物画创始人。浙江美院离南京不远,许多毕业生都在江苏工作,浙派人物画家对江苏有很大影响。江苏自己也有人物画的好手,江苏省国画院的钱、亚、宋、魏四老都曾作过人物画,有过很好的作品。汪廷怀与当时年轻人一样,也是从人物画开始习画,最先参加展览的作品也是人物画。《越是艰险越向前》作于1971年,画面上三位青年艄公,或站立,或摇橹,或撑篙,动态各异;同时,三人品字形结构,既表现了艄公生活的真实,又符合了当时“三突出”的艺术要求。汪廷怀在山水作品中也常用人物点缀,这与他早期人物画的基础有一定联系。当然,江苏还是山水画的重镇,艺术家们即使是作人物画也会自然而然加入一些山水成分,汪廷怀亦是如此。在他的人物画的作品中,线条明显表现出山水勾皴的痕迹,背景更是以大幅山峦起伏结构,技法表现上似乎也比人物画更加熟练。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结合。

其二,山水画方面。

汪廷怀先生的创作主要在山水画方面,这方面的特色要结合新金陵画派的背景来认识。新金陵画派的概念来源于江苏省国画院万里行之后的进京展览,这次活动由院长傅抱石先生带队,是传统国画大师们贴近生活的一次壮举,影响颇大。因此,贴近现实生活是江苏国画家普遍具有的艺术特征。薛永年先生参观新金陵画派五大家画展后这样论述:“上午我们看五大家山水画,意境是新的,笔墨是新的。新表现在哪里呢?⋯⋯当时表现的是一种群体意识,画家跟广大群众是非常贴近的,那些画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家作主的人包括画家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思想和感情的认识。今天看起来,这些作品确实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感到非常贴近那个时代。”[2]汪廷怀先生艺术起步于基层,生活气息浓郁是他的先天优势,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也是这样表现的。置于新金陵画派发展的背景下,汪廷怀先生山水画方面有这样两个特征:热爱生活,热爱传统。

首先,热爱生活。

在江苏省国画院的小环境中,艺术家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钱松喦先生家居玄武湖附近,总是喜欢在湖边散步,仔细观察季节变换,像小孩子那样去数开花的朵数、游动的小鱼。在这样的环境中,汪廷怀也是对生活充满热情,于他而言,这样的热情表现在“好玩”的外在表现上。他喜交友,喜聚会,也喜欢在一些书画文化与市民文化交融的书画市场、古玩市场等地方流连忘返,圈内人都喜欢与他交往。这样好玩的性格与习惯反映在创作上,就是他的作品色彩多偏暖色调,线条流畅,结构不是特别复杂,整体效果显得轻松活泼。《云涌松翠》中,“云涌”并没有以大片渲染表现,而是以简单的布白交代。“松翠”也没有刻意点翠作滴,而是以一般的线勾后加上墨染表现。但是,云和松依托的“群山”以“S”形构图,整个画面由此而动荡起来。布局简洁,运笔简洁,意思交代也明快简洁。读他的作品,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其次,热爱传统。

汪廷怀先生的作品传统气息突出,所用笔法皆为传统沿革,构图布局也皆为传统所见,现代许多画家接受西方艺术思潮的现象在他作品里很少见到,这也是他热爱生活的一个表现。因为在他生活的环境里,传统生活是主体,从人生大目标的追求到具体生活的微小细节,皆为传统色调。而且,他师从的先生们也都是当代坚持传统、宣传传统和发扬传统的中坚。坚持传统并不代表禁锢自己,将艺术探索拒之门外,而是谁为主体、谁为主导。汪廷怀的作品,用墨很多,用色较少,属于传统路数。与他的老师一样,他作画的题材多为江南山水,而且很注意朦胧意境的营造,与江南地域的气候特征很是接近。当然,他也有一些自己的探索想法。我很喜欢汪廷怀先生的《河南太行八里沟》,这幅作品表现的是黄河流域的山水风貌。汪廷怀也曾深受魏紫熙先生影响。魏老家乡河南,家乡山水始终是他热情表现的内容,晚年重点写生的就是黄山和自己家乡的太行山,这个创作倾向应当影响到汪廷怀的创作。选材太行山作题材,许多画家喜用斧披皴,构图或高山峻岭,或沟壑纵横,就是以险峻表现太行山的阔大雄伟气势。不过汪廷怀的这幅太行山图,远山的高峻面貌全为长线拉出,不作皴点,近处则是一棵简单的墨树,以轻重墨染表现枝干、绿叶。整幅作品,远与近、线与染、复杂与简单,使人想到的这幅画的朦胧味道有点像是用江南笔墨写太行,这是一种传统文人画的味道,山水为胸中块垒,是自己心情的抒发。总之,从汪廷怀的山水画中可以感受到老先生们那种坚持传统的心情与努力。

其三,书法方面。

有石林先生的高起点启蒙,又得之于高二适、林散之两位大师的教导,汪廷怀的书法虽不是主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他对书法有了特别的倾注,在与其他同仁交流中,有一段时间书法作品多于国画作品。汪廷怀的书法初学晋唐,后来学习宋人意味,之后对明清风格也有涉及,对王羲之、柳公权、钟繇、李北海、文征明、米芾、张猛龙等均有所感所悟。各家交融,在摸索中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年所书《惠风和畅》,结体端正,用墨自然,传统味道十足。

江南历来是文化气息厚重之地,书画家们也喜欢在创作中多掌握一些创作手段,比较普遍的是许多书画家也爱治印,或喜玩印,汪廷怀亦如此。他玩印多,家里收有许多名家印章,本地、外地都有。他治印不多,但也有心得,主要是清人风格。

具有时代色彩的个案意义

因为是亚明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又得高二适先生亲授,以及林散之先生等大师教诲,所以汪廷怀先生始终是在江苏当代书画创作中心范围内成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切入点,从他艺术经历中可以看到他的艺术追求,也可以看到那一个时代大师们的艺术影响。特别是,他的艺术经历与新金陵画派的形成、兴盛、恢复、再兴起的发展。各个时期,时间延续,特色叠加。于个人说,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财富;与当代江苏书画发展而言,这又是一种需要认真发掘的艺术现象。

从美术史发展的层面看,艺术发展需要个性化鲜明的创作活动,艺术家个人的成功可以直接反映在艺术发展上,所以艺术界的研究者特别关注艺术个体创作对艺术整体发展的贡献,甚至有许多研究者专门以口述史的路径来认识艺术家个体,获得第一手的个人资料,从而认识艺术发展的真实面貌。江苏是中国书画大省,江苏省国画院是中国书画重镇,新金陵画派是独领风骚的当代中国画流派,大师迭出,名家云集,艺术家个体的贡献更有着突出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汪廷怀先生的艺术创作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梳理汪廷怀先生的艺术经历,其突出的时代性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集中反映:

第一,反映大师们的艺术创作活动。

江苏省国画院1960年成立,江苏省的书画家们就有了一个高起点的艺术创作平台。是年9月,傅抱石院长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万里行写生,之后写生作品进京展览,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而成为一面旗帜,新金陵画派因之形成。这些大规模的艺术创作活动已广见报道,但一些书画家们日常生活中常态的创作活动并没有系统地整理。这一方面,汪廷怀的经历中多有表述。比如1964年,傅抱石先生在江苏省国画院创作《化工城的早晨》,汪廷怀随自己的老师一起在旁观看。这是工业题材,是对传统书画创作的突破。作品当时引起轰动,其引导性意义是明确的。傅抱石先生参与这些活动也是一种探索的态度,亦是一种贡献。其他陪同先生们各地采风、写生、作画,这些都可以从参与者的组成、院领导的安排、主题的确定和作品的认可度等方面提供出那一时代艺术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反映大师们的艺术教育活动。

江苏省国画院不仅以新金陵画派而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而且在培养人才的艺术教育上颇有建树。这一方面,亚明先生常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惊人之举,当今画坛大家陈丹青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做知青时就得到亚老的提携。新世纪后,杨彦先生还撰文《我的亚明情节》,深情回忆亚老对年轻人的提携。当然,作为画院,在培养人才上应当是有体系的。在当代教育环境中,教育部系统的艺术院校是以系统的教育目标、教育规格和教育大纲等组成的体系来培养学生。画院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应当是一种补充的作用,但它的教育体系是沿革传统画院的,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传统画院体系在当代如何培养艺术人才?汪廷怀的成长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他的成长主要是在画院老师们的个人指导下完成,没有统编教材,而是沿用临摹传统画谱、大家作品,老师们现场指导和个性化批改作业来完成。比如,1962年,宋文治先生将自己珍藏的陆俨少先生的一本册页指定为汪廷怀的临摹范本,并叮嘱如何临摹,之后又把自己的三峡山水作品给他临摹,以增强写生的意识。当代画院的艺术教育多表现在艺术活动上,与课堂教育有别,这是一种特别的教育生态。如何认识?汪廷怀先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反映大师们的艺术交游活动。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六朝诗人谢朓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形象地说明了南京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地位。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当代南京也成为了中国书画大师云集、名家常来的城市,由此而产生了艺术家们的交游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认识当代江苏书画的第一手资料。汪廷怀长期在大师身边学习、创作,他的经历也由此而显得有意义。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本地进行的大师们艺术交游活动。这方面有1963年的十竹斋开业活动、各种本地的书画展等。二是赴外地进行的艺术交游活动。如1983年随亚明先生去上海、无锡、宜兴采风、写生,在上海拜访了谢稚柳先生、唐云先生、陆俨少先生等大师,在无锡参观了无锡泥人厂,在宜兴参观了宜兴紫砂壶厂,在顾景舟先生陪同下还欣赏了县里收藏的徐悲鸿先生等大师们作品。三是个体之间的艺术交游活动。如老师们之间的小型聚会、外地艺术家来宁后的接待活动等。

概言之,大师们的培养和提携使汪廷怀走上了中国画创作的艺术道路,这是一个特点鲜明的艺术家个案。

注释:

[1]马鸿增:《新金陵画派的发展历程、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美术,2009年7期。

[2]薛永年:《中国山水画的时代变革》,美术,2006年第1期。

(作者为浙江富阳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中国古代文化。


(责任编辑:王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汪廷怀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傅二石:被历史铭刻的艺术大师
热点内容